|
|||
《刘老根》留给我们的思考
(网友 tzmhf) (发表于 2002-03-28 09:15:50) 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用了18个黄金时段,播放了刘老根创办“龙泉山庄”的故事。看似一部搞笑的轻喜剧,实则是反映了一个民营企业的创业史,展示了一个老党员实践“三个代表”再立新功的高尚情怀。尤其是它的结尾,编导意图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按说,刘老根从村官位置上退下来,与兄弟爷们唠唠闲嗑,到城里儿子家享享清福,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就在遛小狗的休闲之际,却不忘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家乡。项目上去后,经历了开张——萧条——红火—查封——重新开张一波三折的坎坷之路,同时伴有错踪复杂的感情戏。随着剧情的发展,给观众越来越多的启迪,留下越来越多的思考。 思考之一:共产党员为民造福,迎难而上,愈挫愈奋。起初上项目时,单是筹措资金就让刘老根犯了不少头疼,还有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儿子不支持,村支书不让用电话,村民对投资者韩冰不明真相地非议。然而这些并没有动摇刘老根为民造福的信念。山庄开业后不久,因知名度不高,遭遇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对此,刘老根在想做电视广告却花不起钱的情况下,开动脑筋整出了在路口散发宣传材料、表演二人转及向村民募股等法子来,以情动人,公平竞争,连产连心。在生意红火挣了钱后,他敢于不畏权势,抗拒乡长的摊派;而对于村办小学的支持却是慷慨解囊。成立董事会、引进城里的管理人才、实行微机管理、新上药膳项目,这一切都说明要使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行规范化管理,树立质量为本、信誉第一的思想。刘老根的创业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敢想敢干敢于胜利之路,是一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之路。所以,他最终走向了成功,不但赢得了群众的信赖,而且赢得了县委书记的高度赞扬。 思考之二:对“药匣子”这样的人,关键是用人,用好了是个人才,用不好是个坏才。在药匣子身上集中反映了小农意识、小商贩意识、自私贪婪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不畏邪恶、敢于负责的英雄豪气。当自我约束松懈、教育管理放松的时候,他偷窃电线、违规卖药、倒腾假币,甚至闹分居、起花心。当胡科长狐假虎威来山庄捣乱的时候,他敢于大打出手,敢于撕掉公安部门的封条,而又敢于一人做事一人当。他的确是村里的文化人,懂些药理学,毛遂自荐上药膳。在找准坐标之后,工作中他能做到兢兢业业,为提高服务质量,为增加山庄特色尽了一份力。至于下错药之事,绝非本意。由此看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关键是要用其之长,避其之短,不为其短留有市场,多为其长创造施展的条件。 思考之三:胡科长狗仗人势,披着人皮不办人事;冯乡长养痈遗患,滥用职权,官报私仇。冯胡沆瀣一气,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必须铲除。“冯乡长”是腐败分子的代表,“胡科长”是那种只会吃、拿、卡、要、捣的政府职能部门的代表。他二人“精诚团结”,狼狈为奸,坏话说尽,坏事做绝。当冯乡长没有“软中华”可抽时,胡科长要靠到企业里罚款来解决;当冯乡长到企业摊派服装受阻时,他辞退了刘老根做小学教师的儿媳妇;当冯乡长嘴馋时,就带着一帮子人,冠冕堂皇地到企业里山珍海味、茅台酒饱餐一顿;当胡科长到企业“执法检查”时,不亮证件,只炫耀身份,施耍淫威。本来,作品中有很多笑料,每当这二人出场,记者总是怒不可遏,义愤填膺。试想,有这样的干部存在,经济怎能发展?群众何年能够富裕?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但目无党纪国法,而且失去了做人的良知,“住宿圈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东窗事发之后,二人又打又拉,狗咬狗般地“打”,窝藏、资逃般地“拉”,企图逃避法律的制裁。他们上演的这出活剧,很值得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警醒:只要你腐败,到了有那么一天,是没有人能保护得了你的,检举揭发你的,恰恰就是你的“铁哥们”,因为他(他们)最了解你的底细。 思考之四:王书记接到举报到龙泉山庄澄清是非,县委书记带领众多乡镇书记到山庄对刘老根的肯定,充分说明党的形象是好的,腐败分子只是“蒙在金条局部的灰尘”。而第一次庭审没有搬倒冯乡长,给观众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法庭控辩时,原告方(刘)事实充分,被告方(冯)信口雌黄,因证据不足,法庭对原告的控诉不予支持,反而以撕毁封条的罪名把刘老根铐了起来。天啊,这还是讨公道的地方吗?此时,冯乡长露出了丝丝奸笑,谁知这笑容里包含了哪些深层次的、见不得人的内幕?事实上,那封条也是违法的,待到胡科长投案自首后,不但有了证据,而且铁证如山,到那时,看你这个法庭怎么审、怎么判。如果在这个法庭搬不倒冯乡长,我劝刘老根一定要上诉,别说他姓 冯的是个乡长,就是再大的官,相信法律一定能搬倒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