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文献资料 在线小品 留言板
本山亲解《刘老根》火爆原因
(2003年2月21日转载自 东北新闻网 原载:辽沈晚报)

因为看好《刘老根》平均10.17%的高收视率,央视不但破天荒地把一部电视剧的续集再次放到一套黄金档播出,而且在当事人赵本山没有答应拍摄的情况下已经开始筹备《刘老根3》了。赵本山和他的《刘老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正当“刘老根式”的东北风劲刮时,众多媒体、观众、专家都在分析其火爆的原因,但这都是媒体等一家之言。前天下午,做客本报的赵本山首次亲口解析了该剧的“火”之源、“风”之泉。

原因一:我就是普通人

成名后的赵本山特别喜欢回老家,喜欢到生活气息和艺术氛围都很浓的农村,他喜欢农村的一草一木,喜欢和朴实的农民交谈,“我只要一和农民交谈,一呼吸农村的空气,马上就会忘记自己的名气,也立即变得不再浮躁了。”现在的本山虽然很富有,但是从来不嫌农村脏,即使炕上的凉席有刺,他也能毫无顾忌地躺在上面睡觉。现在,他将这个习惯传授给了徒弟,因为担心徒弟“冷不丁地成名,然后就忘了自己”,所以他经常给徒弟们开会,告诉他们不要忘本,“我这也是在提醒自己。”本山常常问自己:“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是怎么出名的,什么才是我的原生态的东西。”他这么一想,躁动的心就踏实多了。“这么多年来,我和范伟等人一直和老百姓走得很近,我感觉自己就是‘刘老根’,就是一个普通人。我哪也不会去,一辈子就呆在沈阳。”赵本山甚至想过将家搬到农村去,因为那里才是东北文化的根,才是赵本山和“刘老根”的根。

记者感言:没有任何文凭、土得掉渣的赵本山以自己的经验告诉那些逐渐日薄西山的明星:只有深入人民群众才能找到真正的艺术。

原因二:自家事成素材

为了让《刘老根新传》更加好看,赵本山等人在电视剧中设置了新的矛盾,并且赋予了它以深刻的主题——农民在富了以后还怎么再前进?赵本山透露,以前他在经商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当时公司的中层干部设置就和《刘老根新传》里的差不多,我爱人是副董事长,我妻弟是市场部经理……很多干部都是我的亲属。经理反倒是外人,但是人家只要拨款超过一百万,我爱人就受不了了。后来,我一看,这哪行呀,全开回家了。”所以,当何庆魁写到《新传》时,赵本山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公司过去的状况,没想到,这活生生的例子竟然成了何庆魁创作的素材。

记者感言:有人说,赵本山浑身是戏,其实,赵本山那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经历更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视剧。

原因三:东北地域文化打动人心

赵本山非常感谢《辽沈晚报》用了这么大篇幅来探讨《刘老根》现象,“观众都说‘电视剧《刘老根》带来了一种文化现象’,这个话题分量很重,对我的评价有点过高,我也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可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就把这部戏弄得很隆重,很有收视率。”其实,赵本山的拍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刘老根》面世后要有市场,要让观众满意,要让其他地域的观众也了解并喜欢东北丰富的地域文化,“尽管有些观众可能听不懂其中的某些语言,但是他也喜欢看,这就是地域文化的魅力。”他同意本报邀请的专家们的意见,《刘老根》中的东北地域文化的确打动人心,而这种地域文化是几代演员都无法挖掘透彻的。

记者感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普通人”赵本山太了解普通老百姓的心理了,所以他看似“无为”的拍摄其实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底蕴,因为他每天都在贪婪地呼吸着东北文化的气息。 (李军)

(东北新闻网编辑 赵越)


Copyright © 2001-2008
zhaobensh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