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访主演赵本山:我说《刘老根》
(摘自2002年3月14日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春风送暖。两会期间,一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农村题材主旋律电视连续剧《刘老根》扑面而来,走俏荧屏。观众喜爱的笑星赵本山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有抱负、有憧憬、发挥余热、壮心不已的农村老支书。上周,结束《刘老根》北京宣传刚刚回到沈阳的赵本山马不停蹄,与本报记者电话相约,好好聊一聊“刘老根”。 沈阳像看《渴望》一样火 赵本山首先关切地问《刘老根》在黑龙江的收视情况,然后告诉记者在沈阳现在《刘老根》就像当年《渴望》一样火,眼见着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赵本山自是喜不自禁,“在我看来,《刘老根》胜在朴素、真实、自然、本色,以前的农村戏也不少,但像《刘老根》这样大部分主创人员都出身农民的几乎没有,这部戏之所以受大家喜欢,是因为里面有真实的生活。” 其实在拍摄之初赵本山心里还是挺没底的,他不知道土得掉渣的农村戏还有没有市场,甚至到了今年元旦在家做后期剪辑时他坚持“干掉”两集——把20集变成现在的18集,以加快全剧的节奏和冲突。现在看来赵本山的担心是多余的,观众一下子就被《刘老根》吸引住了,不过赵本山说好戏还在后头:“你要坚持看到后10集,矛盾冲突全都展开了,保证一分钟也放不下。” 左膀右臂出大彩儿 对自己两位“黄金搭档”在剧中的使用,赵本山也别具匠心,他对本报记者说:“刚开始想让高秀敏演‘大辣椒’,风风火火、咋咋呼呼符合她的性格,后来我和老何反复商量,别看丁香这个角色与‘大辣椒’相比有点‘蔫’,不容易出彩儿,但她是紧连着刘老根命运的人,是这部剧最重要的‘感情神经’;同样,范伟饰演的‘药匣子’也是全剧的‘戏眼’,他站在刘老根的对立面上,时时反衬刘老根,对全剧的节奏起到调节作用。我非常高兴我这两个左右手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宁可演不好,不能演大了” 为真实再现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拍摄《刘老根》时赵本山亲自上阵,手把手教每一个初登荧屏的“二人转”徒弟怎样在镜头前表演,力求大家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甚至每一个眼神都要回归生活,在片场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宁可演不好,不能演大了”。“这方面张艺谋对我的影响很大,且不说参与他的几部电影让我对影视行当各部门工种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单说他在《秋菊打官司》中对农村生活的把握,就给我很大启发。拍完这部电视剧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不假’有多难。” 从1990年初登银幕以来,无论《夜深人不静》、《一乡之长》,还是《男妇女主任》,赵本山在不断积累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时时反思不足,“《刘老根》是这些年装在心里的东西的一次小小释放,”赵本山自我总结道:“《夜深人不静》失误在长镜头过多,节奏相对缓慢,到了《刘老根》,我们明显加快了镜头切换的速度,老百姓口味提高了,我们就得求新求变,再像过去那样慢条斯理、四平八稳肯定不行了。”说到这里,赵本山特意感谢了本片的剪辑师——担任《刘老根》剪辑的是“中国第一剪”傅正义的儿子傅国保,赵本山说:“一个优秀的剪辑师对一部影视剧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至关重要的。” “农民观念进步了,中国才能真正进步” 赵本山说:“刘老根是个掌握了现代观念的农民,他担任支书几十年,退休后仍执着地为发展家乡经济发挥余热,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从家乡农民脱贫致富的角度出发,这部电视剧的另一个贡献在于它说明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广大农民的观念更新、进步了,中国才能真正进步。” 小品可以“搞笑”电视剧只能“走正道” “我的电视剧不是喜剧,也许因为有我们几个在里面会带上喜剧色彩,那充其量只能算作轻喜剧。小品可以‘搞笑’,电视剧不能,一定要有鲜明的观点和方向,要让人有看头、受鼓舞,启迪思想,身心健康。《刘老根》是我第一次全面主抓的影视作品,以前我自己还得听导演的,更甭提管别人了,这次我有了导演的权力,做成现在这个样子,对我的鼓励也很大,下一次再当导演,还能比这次更好。有人说我悟性强、聪明,我不这样认为,可能我比别人脑筋快一些,但不论怎么说,下功夫、做事认真是最重要的。” “大俗才能大雅” 现在说赵本山没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了,记者再提当年这个老话题,赵本山笑了:“凡事都有个过程,刚开始我出来时被许多人认为‘俗’,但老百姓接受,后来我渐渐悟出,大俗才能大雅,不要强调自己有多高的文化品味,也不要忽视观众的态度。在我还没被某些‘专家’认可时,陈凯歌、张艺谋这些大艺术家主动找到我,称我是民间艺术家,他们不会拿自己的眼光开玩笑。包括余秋雨,当年辽宁曲艺界鼓励我去中央戏剧学院进修,余秋雨听后坚决反对,认为我在表演方面多少年的教授也赶不上,要是进行所谓的‘深造’反倒不伦不类,我信了他的话,没去。” “我们这些人很冷静” 面对港台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赵本山说:“我们这些人很冷静,我常抱着一种淳朴、冷静的态度看待各种流行风,也在观察、研究,发现在各种看似新潮的背后,兜售的往往是陈腐落后的东西。目前荧屏上假的东西不少,我之所以在我的电视剧中反复强调真实、生活,也是对荧屏上假的东西的一次宣战。观众有多接受《刘老根》,就说明他们有多渴望真实、真诚。” (本报记者贾成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