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回到首页 文献资料 在线小品 留言板
赵本山与范伟:台上好搭档 台下真兄弟
(摘自《妇女》 2002年9期 总269期,作者:苏志坚)

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范伟参加演出的小品《卖拐》荣获“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一等奖。当所有人向范伟表示祝贺时,这位朴实谦逊的东北汉子感慨的说了三句话:“谢天、谢地、谢人。”他感谢东北这片黑土地的养育;感谢这片黑土地上哺育他的人民,感谢他的老师赵本山。在范伟眼中,赵本山不仅是自己从艺之路的领路人,在生活中也是自己情同手足的大哥……

  • “师出同门”

赵本山与范伟都曾经在铁岭民间艺术团工作过,但是并没有共事过,范伟从铁岭调出后,赵本山才进团,两人脚前脚后的擦肩而过。1982年,辽宁省举办了一台业余小戏调演,当时范伟在沈阳曲艺团说相声,而在铁岭地区西丰县地方戏团的赵本山以一出拉场戏《摔三弦》艺震全场,其惟妙惟肖的表演让范伟深深折服。而范伟相继创作并表演的相声《无事生非》、《英雄启示》等,也给赵本山留下深刻的印象。

1992年春节晚会前夕,范伟正在北京参加政协晚会的排练。腊月二十四那天,他忽然接到赵本山打过来的电话,说自己的小品中有一个演员想换一下,问范伟有没有空闲。此时的赵本山已经红透了全国,能与他合作,那还不是求之不得的事吗?兴冲冲的范伟第二天就赶到了北京梅地亚新闻中心,紧张地投入排练。谁知到了第三天,情况有了变化,赵本山遗憾地对范伟说:“由于节目已经通过领导验收,加之时间紧张,导演决定不再换人了!”

听到这个消息,范伟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是为了不让赵本山在中间犯难,范伟跟张惠中导演打了个招呼,就悄悄地回家了。那一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七。大年初一,赵本山的电话打到了家里,在电话中赵本山一个劲儿地向范伟道歉,倒使范伟不好意思了。

虽然这一次俩人无缘合作,但是相互间的好感却因此而更深一层。赵本山说,看一个人就要看他在大喜大悲时的表现。人往往在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出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面。范伟在那种情况下也没有一句怨言,可见是个本性善良,宠辱不惊的人。自己要找的就是这样的搭档。

  • 黄金搭档

正所谓好事多磨。1993年4月,赵本山再次给范伟打来电话:“范伟呀,今年的辽宁省艺术节上我要演个小品《走毛道》,需要一个收费员的角色,你有兴趣吗?”电话这边的范伟一听这话,还是那样的回答:“好呀,我求之不得!”

俩人终于有机会合作,范伟与赵本山配合的珠联壁合。小品推出后好评如潮。从此,中国的艺术舞台上又有了一对绝佳搭档。

1995年,赵本山和范伟合作的小品《牛大叔提干》参加了春节联欢晚会。范伟是第一次上春节晚会,心中的压力可想而知。赵本山就想方设法地为他减压,而范伟也亲眼目睹了赵本山这个“老江湖”是如何防止被“毙”的。当时,赵本山设计了一串用乒乓球串起来的王八蛋,也就是日后传便全国的“扯蛋”。为了防止因为语言过激而被“毙”,更为了“保鲜保密”,赵本山就留了个心眼儿,私下里让道具师做好了“王八蛋”,但是在几轮审核中却一直秘不示人,直到直播那天才把这个包袱打开,而“扯蛋”一词也从此叫响大江南北。

从此,范伟与赵本山的好戏接二连三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1996年,《三鞭子》(原名《误车》)甩响全国;1997年,《红高粱模特队》让人耳目一新;1998年,《拜年》让人回味无穷。在1999年《将心比心》、2001年的《卖拐》、2002年的《卖车》中,范伟始终与赵本山共进退。有人说,范伟是“绿叶配红花”。对此,范伟处之泰然。可是在当初,范伟也曾经困惑过。在行内有句俗语:“最好看的戏是夫妻戏,最难演的则是光棍戏。”光棍戏由两个男人配戏最难出彩了!范伟总觉得自己是本山哥身边的一个拖累。每每此时,赵本山就开导范伟,自己选择与他合作是看中他的演技和为人,而越是在难出彩儿的戏中出了彩儿,就更容易叫响。

赵本山的话让范伟对于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演戏时也就更加发挥自如了。可是到了1998年的联欢晚会时,他的想法可就多了。那年的《拜年》是何庆魁、高秀敏夫妇第一次加入到赵本山、范伟这个团队中,与《红高粱模特队》相比,范伟的戏少了不少,在戏中的地位也成了赵本山与高秀敏二人的配角。巨大的反差让范伟有了想法,他私下里找到赵本山诉苦:“怎么就这么点儿戏呀!我不成活道具了吗?”

赵本山一方面劝范伟不要多想,人家两口子是从作品出发,对戏不对人;另一方面找到何庆魁让他为范伟尽可能多加点戏。后来三人合作的《卖拐》、《卖车》又获得成功。

从这次事件中,范伟悟出了“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的道理,懂得了从大局出发。从此,他与赵本山的配合也更加默契了。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于直播用时比原计划超时了4分钟,眼看着潘长江的《3号楼长》就要百忙活了。关键时刻,赵本山把自己的小品《卖拐》硬是压缩了1分40秒,让潘长江顺利的当上了楼长。为了这1分40秒,赵本山、范伟、高秀敏可是好一顿紧抢。为了抢时间,长话短说,在三个人齐心合力的配合下,终于确保了整个晚会的用时。

  • 情同手足

作为艺术上的好搭档,赵本山与范伟在生活中相处得也想亲兄弟一般。

范伟的母亲对赵本山更是推崇备至。1993年4月,赵本山与范伟在辽宁省艺术节上推出了小品《走毛道》,得知儿子能够和赵本山这样的大腕搭班配戏,老人家告诫儿子好好向本山大哥学习。

本山4岁就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又在他5岁时只身前往北大荒。没有父母照料的赵本山常常饿着肚子去上学,他的同桌李建华(应为“李兴华”版主注。出于尊重原文未做更改,下同)很同情他,常常多带些饭让他一起吃。李建华的母亲得知后,每天总会给儿子带上两盒饭。后来,在得知赵本山和一个羊倌住在一起后,她又将赵本山接回家中,这一住就是三年。在那样一个缺衣少吃的年代,已经有五个孩子的母亲就这样不记回报地帮助了一个无亲无故的孩子。赵本山认了李建华的母亲为干妈。这种亲情更是深深地影响着赵本山,这也是他至今深深地恋着这片黑土地的原因之一。

赵本山成名之后从未忘记自己的老干妈。他时常抽时间回去看望老人。

每年清明节,赵本山都要回到老家开原县莲花乡(今已改为开原市莲花镇,版主注)给自己的母亲扫墓;然后他就和乡亲们一起坐在老干妈的炕头上叙叙旧。临走时,赵本山总是忘不了给范伟的母亲捎些农家的大酱、黄瓜这些来自乡村的绿色食品。这些家常菜虽然值不了几个钱,却代表着本山的一片心意,范伟的老母亲总是念叨:“本山这人孝顺呀,还惦记着我这个老太太!”

范伟小有名气之后,曾经有北京的文艺单位想把范伟调过去,范伟有些动心了。他的母亲却并不主张儿子离开本山。于是就让范伟去找本山商量。赵本山说:“当初也有北京的单位调过我,连告别演唱会都办了,但是我没有走。北京机会是比较多,但是也比较浮躁。演小品离不开东北话,离不开这个圈子。”一语惊醒梦中人,在赵本山的点拨下,范伟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1994年末,范伟的母亲因为肺癌而卧床不起。得知范伟的母亲病情恶化后,赵本山先后去医院看了好几回,每次去都拎着甲鱼、海鲜这些大补的东西:“大娘,这些活物都是我起早去菜市场买回来的,大补着呢。您要爱吃,我再给您买去!”看到赵本山这样记挂着自己,老人家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赵本山这孩子仁义,把小伟这孩子交给他带,做人、从艺都放心;难过的是连赵本山都来看自己了,这病恐怕是好不了了!

1995年的大年夜,是范伟第一次参加春节联欢晚会,那个时候,范伟的母亲因为病重已经卧床达三个月了。可是当赵本山与范伟出现在荧屏中时,老太太一下子精神了,将近十三分钟的小品,老人家是硬撑着坐在床上看完的。

之后不久,范伟的母亲去世了。送葬那天,赵本山早早地来到范伟家,想送一送老人,却被范伟谢绝了:“大哥,您的心意我领了。可是你不能去。你一到场,肯定会有人围观!丧事可就变成喜事了!”

1996年的清明节,范伟陪赵本山回老家扫墓。在毛毛细雨中,赵本山对范伟讲:“范伟,这几年,你年年都陪我回来扫墓,这太难得了!现在我们马上回城,一起去给你母亲扫墓。”听了本山哥的话语,范伟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母亲并没有看错人,本山大哥记挂着她呢!可是出于同样的顾虑,范伟还是谢绝了本山哥的好心。但是从此以后,每到清明节,在范伟母亲的墓碑前,总会摆着一只大大的花篮,那是本山送给老人家的。


Copyright © 2001-2008
zhaobenshan.org